構圖核心:規律和對比(1/2)
構圖的核心概念:規律和對比(1/2)
構圖的目的是什麼?如果談不出來,為什麼要學構圖?
構圖的作用在於,依著「構圖」去按排圖像的內容物,那麼圖像對受眾而言會產生兩種效果:一、美感;二、理解。
我們要再進一步說明是:先有美感,才有理解。一張無法對受眾產生「美感」的圖像,是很難讓受眾去對之進行理解的。
理解奠基於美感;美感是理解的基礎。
既然,美感是理解的基礎,那麼,「構圖」之重要,就在於會讓圖像對受眾起著「美感給出」的效果。
如要用康德哲學來論證,那麼,美感的從出,代表著「想像力」的「自由運作」,而想像力的自由運作是「知性」產生知識的基礎。參閱康德《判斷力批判》。
那麼,形成「構圖作用」的基本原理是什麼:規律(相似)與對比。
這部分的哲學性解釋,請參閱胡塞爾《經驗與判斷》。簡言之,在「前謂詞」階段,質素是以「相似」(規律)與差異(對比)來聚焦成為可被理解的素材。這過程的作用又 是以「相像力」來推動。
好了,哲學性的解釋不多說了,來看圖像的例子吧!
資料來源:高橋正人/曾劍峰譯(1987)。《平面設計的基礎》。台北市:大陸書店。
你看到什麼?是看到一堆斜線?還是看到了由斜線「構成」的放射線。
透過「規律」,我們從斜線看到了放射線這一主體。
資料來源:Lupton, E. & Phillips, J.C. (2009). 《新平面設計原理》。台北市:龍溪國際。頁33。
來,告訴我,你從這些斜線中來看出了什麼主體?同時,感受一下,有沒有「美感」的感受也對你呈現出來了呢?下圖組,你看到什麼規律?
規律的作用
先試著指出,在圖像中,「規律」是在那裡被看出來?
還找不出來嗎?來,請用「相似」的概念再去找一次。圖像中,有什麼「內容」是具有相似性的,那些「相似性」的集合就是規律的作用。
相似性的尋找,會引動「想像力」,相似性最後所形成的聚合物,是「主體」,而那是要被理解的「對象物」。有了可以被理解的對象物,於是,圖像就可以有「被解釋、被 說明」的意義存在了。
於是,你再看一次前面三圖,用規律的作用,你看出「主體」了嗎?而主體就是圖像所傳達的意義的最重要「內容素材」。
再來多看下面幾張圖,運用規律的作用,你能說明圖像所要表達的內容意義嗎?


要使用規律概念來構圖,就一定要把「規律」表現出來,否則反而會打亂讀者的認知過程。
Faimon, P. & Weigand, J./洪慧芳譯(2009)。《設計原點》。台北市:馬可孛羅文化出版。頁120。
用「規律」構圖法去思考圖像的攝製
來,先複習一下我們之前教過的圖像理解三步驟:一、視覺焦點,二、主體形成,三、背景作用。
那麼,在拍之前,請你先對你「眼睛」所看到的現象,用點、線、面的思考方式,去重新「看」那個場景,將之還原為幾何構形成的圖像構成。
如下圖:

些圓圓的點,因相似性,即規律,形成主體。亦即,圖像要表達的意義是「水果和蔬菜」。
但是,不要忘了,主體在形成之前要先有「視覺焦點」,亦即,眼睛要先能「停下來的地方」。請將移鼠移到圖像上,即可看到「視覺焦點」所在位置,即井字型構圖法的位 置上。
為什麼那裡是被判斷為「視覺焦點」呢?因為那裡是整體主體畫面中就視覺而言最「凸出」、「凸顯」的地方。
如果要再用構圖的概念來解釋,那裡是「點和線」交會的地方。這點有強烈的「差異感(變化)出來」。有差異感的地方,最容易形成「視覺焦點」。
當然,一般而言,這點也往往是「對焦點」的所在。對焦點也是最吸睛的地方。
所以,我們從視覺焦點的地方,依「相似性」(規律)形成主體,於是對主體進行判斷,最後再加上背景的增益;這就完成了圖像的理解。
這一過程倒過來,就是有構圖概念去攝影的過程!
再來練習分析一次吧。分析!分析!那是才是進步的動力。
上課補充:光線的思考:順光、逆光、側光
當我們透過攝影的構圖操作,開始去思考攝影的「原則」,而不再是憑感覺,就是走入了「專業」的第一步。
我們一直強調,曝光的重要性。但,曝光,是不是也有某種「原則性」的思維,可以讓我們用來思考「曝光」的操作呢?有的,就是順光、逆光和側光這三種光線模式。
有一些技巧,可以來對光線進行「變化」。
我的作品集:
https://unsplash.com/@mclee
https://www.pexels.com/zh-tw/@mingche-lee-2072368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