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「主體」凸顯出來





主體是圖像的根




「主體」是圖像要傳達內容的最重要的「依據」。圖像到底要說什麼,要向讀者表達什麼,是以「主體」來當作「被奠基」的元素。

有時,主體也被稱之為「興趣中心」。


資料來源:Clements, B. & Rosenfeld, D. /塗紹基譯 (1983)。《攝影構圖》。台北市:眾文圖書。頁129。

我們是以所判斷出來的主體,最後形成對圖像的整體性理解。「主體」被判讀不同,就會導出不同的圖像理解意義。

例如:



主 體:
就是有著綠葉子的樹枝。這很明確。換言之,在被理解方面,不會有太多的歧義性。
主 體:
此圖並沒有「明顯的」主體被凸顯出來。於是對這張圖的「最後判斷出來的內容」,可能就會人言人異,無法形成共識。

可能我們會有某種圖像上的「感受」是相同的,例如這是對「空間」的表達。但,那是一種較為模糊的理解共識。

對新聞攝影而言,理解的共識愈是精準和明確,是被要求的目標,也是新聞攝影作品被期待的方向。

由上面的例子可知,如果你的技術是成熟的,那麼圖像的被理解的可能性是往兩個方向上移動的。

精準的、具體的     圖像的理解方向     模糊的、抽象的

就新聞攝影而言,新聞傾向於去描寫「具體的事件」,而不是「抽象的概念」;所以,新聞圖像因搭配新聞的這樣角色 扮演,也往往傾向於精準的、具體的圖像內容之表現。

那麼,有沒有什麼技法是最容易表現出精準的、具體的圖像理解內容呢?有。淺景深技法。






來,大家來思考一下,如果上面那四張圖都是全景深,那麼,你所判斷出來的主體以及隨之而來的圖像內容之理解對象物,是不是就不同了呢?

作業,請試著拍出如下的二張圖。這是同一畫面,使用不同的景深,表達出攝影者不同的「創作意圖」:



f: 2.8  表達「旋扭開關」 f: 16  表達「廚房器具」




淺景深技法的三原則




來,這三招你一定要熟練:一、最小光圈值;二、儘可能靠近主體;三、對焦點要是那個主體

一、最小光圈值,例如 f: 1.8 (click)




f: 2.0

二、儘可能靠近主體;如果光圈值不夠小如 f:1.4,那麼愈靠近主體,也就愈能產生淺景深


f: 3.5 (click)


f: 5.6

三、對焦點一定要對在你想表現的主體上,此例:繩子



先練習運用這三種方法,把「淺景深」的主體呈現出來,這是最基本的,最簡單的,最無腦的,一定可以把主體表現出來的攝景技法。

當然,還有其他方法,以後再談。

例如下圖:



這裡,並沒有淺景深,但主體是什麼呢?應很明確吧。有花的畫。因為那是光線最亮的地方。這是用構圖中的曝光概念。


在構圖的設計中來呈現「主體」


一旦不是採用淺景深的技法,那麼,我們就要運作「其他的構圖原理」,這些原理可以讓我們把圖像中的「主體」表達出來;同時,讀者也因這些構圖原理的使用於圖像內, 可以正確的辨識出創作者心中所想的主體。



這是利用構圖中的顏色對比之概念,紅、綠的顏色對比,讓「主體」凸顯了出來。



這是運用規律的力量來群化主體,方型的規律造成了大廈主體。



構圖法中的「對角線」方法,構成這畫面辨視上的主體。

這是我們以後要教的。

創作者和讀者的理解對象物都是指向同一性的對象物,「溝通」才有可能,才有「傳播」的作用。


運動中的主體和「快門」


一旦你想要的主體是處於運動中的物體,那麼你把「主體」凸顯出來的方法是「調整快門」。



一般而言,我們使用快門先決模式,就是調到 s 或 Tv 模式,快門先決模式。再把快門速度調快,例如200或以上,就可以把運動中的「主體」拍出來了。



富士系統的相機,用的是「轉輪」來選取快門的速度。這裡的250是指250分之一秒。1/250 Second/秒。



掉下來的水珠是「主體」。

一旦快門的速度是慢的,那麼拍出來的就是移動物體之視覺連續而成「主體」。



慢快門,即抓圖的時間很長,就會把快的「水珠」連續地視覺結合而形成慢的「瀑布」。這時,瀑布才是主體。

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