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像理解過程的三階段




我們對圖像的理解方式,是完全不同於對文字的理解方式。

文字,在這裡我們不談。

圖像,我們是怎麼去理解圖像的呢?了解了圖像被理解的過程,我們才能知道我們要學會什麼樣的「圖像創製技巧」。換言之,我們才能理解為什麼要學那些。

圖像的理解過程有三個過程:(一)視覺焦點;(二)主體的形成;(三)背景的成立。

圖像如果要能「被理解」,必須符合上述的「理解過程」,於是圖像才能被理解。

被理解的重要性是指,圖像創作者的意圖,能夠被受眾/觀眾完整的感受到,亦即被受眾理解。這樣才會不變成,各說各話;如此,圖像才不會形成各自解讀。

這一點,對新聞系這種要求公正客觀性的被理的文本,尤其重要。



圖像的理解過程三階段


來,先看一下下面這幾張圖,感受你自己的理解過程,你是如何對圖像進行理解的。







感受一下,我們是不是都會從整個圖像中,先讓視覺停留在某處,這即是「視覺焦點」;從視覺焦點處,我們進行對「內容」的辨識,這時即浮出「主題」, 主題之外的其他部分是「背景」。

再來,我們再依三階段原理來進行「更複雜圖像的理解」。





你覺得上面這張圖像的主體是什麼呢?小孩和雨水串。注意,是由眾多雨線所構成的雨水串。你有看出來了嗎?

這二張圖像的內容多而且複雜,如何讓讀者在觀看的過程中「浮出」主體以進行辨視,考驗一位攝影者的功力。

主體的「辨識出來」是最重要的關鍵,圖像的「主體」如果理解錯誤,那麼作者和讀者之間就會形成「誤解」。對圖像藝術創作而言,這或許不是那麼重要。但對「新聞圖 像」而言,就會形成誤導。

把圖像中的「主體」表現的清清楚楚,是新聞攝影和其他目的的攝影作品之間,最重要的差異點。

更多作品的練習,請看我的作品集,unsplashpexels



視覺焦點是「起始」的位置


主體很重要。但,眼睛總要先停下來,於是我們才能對圖像進行理解。於是,主體才有可能被辨識出來,於是圖像理解的過程,才有可能。圖像才能是溝通的媒介。就此,視 覺焦點的形成,是更重要「形式」基礎。

之所以說是形式基礎,那是因為,視覺焦點的形成,往往依賴圖像中的「形式力量」,而不是圖像中的「內容」。主體的形成才是依賴於內容。

例如下圖:



不管你換成什麼樣的花,甚到是換成不同的物件,都不重要,你的視覺點一律會是在「左上方」花朵的地方。也就是說,是形式的力量產生了視覺焦點。

那麼,這一種形式到底是什麼形式呢?這是「背景虛化」的形式,這是構圖概念的運用了。知道要用這種構圖概念,於是你才被要求要去學什麼「攝影技巧」。於是你才了 解, 原來要學淺景深的技法,原來你要「大光圈」的器材,你也要能「對焦」到那朵花。

淺景深是「讓主體浮出來」的最簡單方法。所以攝影技術「不好的」人,超愛用。因為,不用花腦筋。例如:



淺景深這種「形式」,讓閱者不得把眼睛只能停在圖像某地,也就是強迫形成「視覺焦點」。主體的辨識成形,變得簡單、直接,最不易形成對圖像的不同理解。

在圖像泛濫的時代,但又要靠圖像來形成溝通和理解,於是成為一種非常流行的表現方式,不管是靜態或動態圖像。



這堂課,我們從淺景深這種形式開始,來理解「形式」對圖像的重要,而圖像的形式,也就是構圖。

形成淺景深畫面的二種最基本方法:一、用大光圈的鏡頭,並用最小光圈值,例如1.4;二、在對焦距離內,盡最大可能的接近所要拍攝的主體,來拍。

先練習這二招。但,更重要的是,要能開始有意識到的用構圖去看圖像,要能用視覺焦點、主體、背景這樣的分析方法去看圖像。

這是讓你從一般人變成專家的,唯一道路。










拍出第一張淺景深照片




要拍出來,有四步驟。以canon 6D為例。你的相機也一定可以找出相同功能。

一、請調整為光圈先決模式,轉A或Av


二、請把光圈值調為最小,本例 f1.8


三、請把井字型圖示調出來在螢幕上,以利構圖


四、調整對焦點,放置於井字型的交义處,並最大可能靠近你想拍的主體


如此淺景深照片一定出來。

請再看拍出淺景深照片的影音教學:




留言